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文章目录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由本站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小提示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参考资料:贝聿铭_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百度百科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为“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由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使贝聿铭设计,他继承和创新地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

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中,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于2002年4月20日正式签订了设计协议,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

贝聿铭为什么不回中国

贝聿铭老先生去世的消息让人十分悲痛,作为一位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高的声誉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出身名门望族之后。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当初贝聿铭为什么要加入美国国籍?贝聿铭在美国学习完之后为什么不回国?其实这对于他来说,让他放弃中国国籍,其实也是个非常痛苦且艰难的决定,但是当时的形势问题,贝聿铭也左右不了。

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祖籍是苏州,父亲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从小就是在中国长大的,后来长大后才赴美留学。在美国留学期间,贝聿铭曾先后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跟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而国内在这个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

而且那个时候的贝聿铭,早已经小有名声跟成就,当时的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贝聿铭在这个节骨眼上回国希望本就不大。所以贝聿铭最终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成家立业,同时还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这对于贝聿铭来说,其实也是非常痛苦且困难的抉择。但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或许这便是实现理想抱负要付出的代价吧!

但是贝聿铭的根在中国,他也未曾否认过自己是中国人。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贝聿铭就回到祖国,受邀设计了香山饭店。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中投入了许多的精力跟心血,虽然后来人们对它的管理渐渐违背了贝聿铭设计的初衷,但是不管怎样,香山饭店依然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除此之外,贝聿铭还设计建造了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中国建筑。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当然,他的作品数不胜数。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人们口中的建筑设计界的奇才,他对建筑艺术孜孜不倦的学习与追求,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

在狮子林,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贝氏祠堂,而民俗博物馆里,还完好保存着贝氏家族历代祠牌。

贝聿铭的童年记忆中,狮子林分量不轻。

当年,贝氏家族是苏沪名门,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名人。

贝聿铭出生后,在香港度过童年,10岁时全家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贝聿铭都是回苏州过的。

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直到去世时,一直住在苏州的西花桥巷,那儿离狮子林很近。

狮子林当时是贝氏的家族产业,贝聿铭经常在里面嬉戏,玩耍。

直到1935年他离开上海去美国求学,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狮子林管理处园管科科长钱培兴还记得贝老首度回乡时的景象。

1996年,80岁的贝聿铭应家乡 *** 的邀请回到苏州。

对乡情的思念,使得贝聿铭冒雨赶到西花巷去拜访老宅和故人。

此时,老宅已不再,只留给贝老无尽的回忆。

贝老80岁大寿当天,生日晚会安排在狮子林,晚会上,他接受苏州市 *** 的聘书,从此担任苏州城市建设高级顾问。

是夜,贝聿铭徜徉在族叔公贝仁元修造的、现为世人公有的狮子林里,感慨世事沧桑巨变之余,挥笔写下七个字:“云林画本旧无双”。

这位世界建筑界的巨子,那夜想必难寐。

接受挑战

2001年夏天,在中银大厦竣工酒会上,苏州市 *** 首次向贝聿铭提出设计苏博新馆的邀请,当时贝老并未表态。

次年春节,陈嵘与市相关领导一起,奔赴美国贝氏公司游说,这一回,面对家乡父老的殷切期待,老人表示“要去看看”。

陈嵘印象深刻地告诉记者,在美国她切身感受了贝老的名望:在法国餐馆共进晚餐时,一位来自荷兰的年轻学生当场向贝老赠送自带的名贵红酒,并索取签名;参观贝老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一行人发现大理石墙上“贝聿铭”的名字,已因千万人的摩挲而变得闪闪发亮……

因此次拜访,贝聿铭对设计苏博新馆陡生兴趣。

虽然他的小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对新馆设计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但贝老严肃表示:“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

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寥寥数语,自信心与使命感溢于言表。

随后,贝聿铭要求有关部门向他提供各种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树木的位置。

直到亲临现场考察后,于2002年4月30日与有关部门正式签订协议,决心把此生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

灵感闪现

决心设计苏博新馆后,2002年5月,贝聿铭开始了新馆的概念性设计。

4个月后,当苏州专家再次来到美国时,贝老自豪地拿出新馆图纸说:“你们看,哪儿是新馆,哪儿是旧馆?”当年冬天,贝聿铭带着夫人再次来到苏州博物馆实地考察。

苏州市文广局领导特地安排一出昆剧演出《游园惊梦》——贝家与昆曲渊源颇深,贝聿铭的堂叔贝晋眉,还教过“传”字辈,是一代昆曲大师。

当晚的主要演员王芳回忆说,那天演出,地点就在忠王府古戏台,演出从下午开始,持续一个多小时。

当天天气很冷,贝老身穿深灰色西服,一直兴致勃勃。

演出结束后,考虑到贝老夫妇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演员们要主动下台与贝老合影,但贝老坚决不同意,主动上台与演员们握手。

或许是这场演出触动了贝聿铭的灵感,又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设计,贝老拿出了新馆设计方案。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