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路由器的定义(为什么不建议无线桥接)

文章目录

骨干路由器的定义由本站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为什么不建议无线桥接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骨干路由器的定义

骨干路由器和骨干网这两个我们通常不会接触到,但是简单比喻一下你就知道了什么是骨干路由器,什么是骨干网了,我们通常的小区宽带,一个楼或者一个小区的用户会汇聚到一台路由器上,你会不会觉得这台路由器很厉害?这台路由器就是骨干路由器了吧?其实不是。每个小区的汇聚路由器只能叫做边缘路由器,要至少再往上一级别,到区县级别的路由器才能叫做骨干路由器,相对应的,把一个一个区县连接起来的网络就叫做骨干网。真正骨干网的用户数规模都是以万为单位计算的,同样的,骨干网路由器也要支持数以万计的接入用户同时上网,在硬件方面,要支持万兆接口,关键部件如引擎、电源、风扇的冗余设计,完整的骨干网互联技术如BGP、MPLS、IPv6等等,还要具备很高的包转发性能和业务性能。像我们学校的出口路由器就称得上是骨干路由器,用的是锐捷的RSR77路由器,下面有20000多的用户,向外还连接了CERNET、电信、联通的千兆线路,用来接入运营商的骨干网。

希望回答满意~

为什么不建议无线桥接

为什么不建议无线桥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建议无线桥接的原因:无线桥接适用范围小、稳定性较差、设置较为复杂。

无线桥接是通过的无线的方式,把两个路由器连接起来的。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个路由器,接收不到第一个路由器的无线信号,那么就无法使用无线桥接。如果用电力猫、有线桥接来扩展网络,那么扩展的范围就大得多,是无线桥接无法比拟的。

通过网桥可以把两个不同的物理局域网连接起来,在链路层实现局域网互连的存储转发设备。网桥从一个局域网接收MAC帧,拆封、校对、校验之后,按另一个局域网的格式重新组装,发往它的物理层,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一台设备(可能不止一个)把几个网络串起来形成的连接。

wifi中继和桥接哪个适合家用?

中继模式比桥接模式好一点。因为中继模式保持了无线网络名称(SSID)的一致性,所以在这方面与桥接模式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区别如下:

1、不同的接入点。在中继模式下,路由器的无线网卡就像一个“无线集线器”,负责建立无线路由器与电脑之间的数据链路(相当于隐形网线)。正常情况下,家用无线路由器的无线连接默认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在这种模式下,无线路由器仍然提供DHCP和NAT功能,即所有内部LAN端口和无线客户端访问构成一个LAN网段。

2、客户端桥是不同的。中继可以连接到无线路由器,无需网桥。网桥应该设置为绑定MAC和IP,但不需要中继。只要有无线路由器信号就可以吸收(当然需要填写WEP或者WPA密码)。

3、无线桥接也不同。一般来说,无线网桥在实际应用中有三种组网和传输方式,即点对点传输、点对多点传输和中继传输。其中,中继方式由于成本高,信号相对容易丢失,很少使用。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必须使用继电器。

以上就是小编的全部分享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路由器的核心是什么

目前核心路由器的市场表现非常不错,高速核心路由器的系统交换能力与处理能力是其有别于一般核心路由器能力的重要体现。

目前,高速核心路由器的背板交换能力应达到40Gbps以上,同时系统即使暂时不提供OC-192/STM-64接口,也必须在将来无须对现有接口卡和通用部件升级的情况下支持该接口。在设备处理能力方面,当系统满负荷运行时,所有接口应该能够以线速处理短包,如40字节、64字节,同时,高速核心路由器的交换矩阵应该能够无阻塞地以线速处理所有接口的交换,且与流量的类型无关。

指标之一: 吞吐量

吞吐量是核心路由器的包转发能力。吞吐量与核心路由器端口数量、端口速率、数据包长度、数据包类型、路由计算模式(分布或集中)以及测试方法有关,一般泛指处理器处理数据包的能力。高速核心路由器的包转发能力至少达到20Mpps以上。吞吐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整机吞吐量

整机指设备整机的包转发能力,是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核心路由器的工作在于根据IP包头或者MPLS 标记选路,因此性能指标是指每秒转发包的数量。整机吞吐量通常小于核心路由器所有端口吞吐量之和。

2. 端口吞吐量

端口吞吐量是指端口包转发能力,它是核心路由器在某端口上的包转发能力。通常采用两个相同速率测试接口。一般测试接口可能与接口位置及关系相关,例如同一插卡上端口间测试的吞吐量可能与不同插卡上端口间吞吐量值不同。

指标之二:路由表能力

核心路由器通常依靠所建立及维护的路由表来决定包的转发。路由表能力是指路由表内所容纳路由表项数量的极限。由于在Internet上执行BGP协议的核心路由器通常拥有数十万条路由表项,所以该项目也是核心路由器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般而言,高速核心路由器应该能够支持至少25万条路由,平均每个目的地址至少提供2条路径,系统必须支持至少25个BGP对等以及至少50个IGP邻居。

指标之三:背板能力

背板指输入与输出端口间的物理通路。背板能力是核心路由器的内部实现,传统核心路由器采用共享背板,但是作为高性能核心路由器不可避免会遇到拥塞问题,其次也很难设计出高速的共享总线,所以现有高速核心路由器一般采用可交换式背板的设计。背板能力能够体现在核心路由器吞吐量上,背板能力通常大于依据吞吐量和测试包长所计算的值。但是背板能力只能在设计中体现,一般无法测试。

指标之四: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核心路由器在稳定的持续负荷下,由于资源缺少而不能转发的数据包在应该转发的数据包中所占的比例。丢包率通常用作衡量核心路由器在超负荷工作时核心路由器的性能。丢包率与数据包长度以及包发送频率相关,在一些环境下,可以加上路由抖动或大量路由后进行测试模拟。

指标之五:时延

时延是指数据包第一个比特进入核心路由器到最后一个比特从核心路由器输出的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是存储转发方式工作的核心路由器的处理时间。时延与数据包长度和链路速率都有关,通常在核心路由器端口吞吐量范围内测试。时延对网络性能影响较大, 作为高速核心路由器,在最差情况下, 要求对1518字节及以下的IP包时延均都小于1ms。

指标之六:背靠背帧数

背靠背帧数是指以最小帧间隔发送最多数据包不引起丢包时的数据包数量。该指标用于测试核心路由器缓存能力。具有线速全双工转发能力的核心路由器,该指标值无限大。

指标之七:时延抖动

时延抖动是指时延变化。数据业务对时延抖动不敏感,所以该指标通常不作为衡量高速核心路由器的重要指标。对IP上除数据外的其他业务,如语音、视频业务,该指标才有测试的必要性。

指标之八:服务质量能力

1.队列管理机制

队列管理控制机制通常指核心路由器拥塞管理机制及其队列调度算法。常见的方法有RED、WRED、 WRR、DRR、WFQ、WF2Q等。

(1)支持公平排队算法。

(2)支持加权公平排队算法。该算法给每个队列一个权(weight),由它决定该队列可享用的链路带宽。这样,实时业务可以确实得到所要求的性能,非弹性业务流可以与普通(Best-effort)业务流相互隔离。

(3)在输入/输出队列的管理上,应采用虚拟输出队列的方法。

拥塞控制:

(1)必须支持WFQ、RED等拥塞控制机制。

(2)必须支持一种机制,由该机制可以为不符合其业务级别CIR/Burst合同的流量标记一个较高的丢弃优先级,该优先级应比满足合同的流量和尽力而为的流量的丢弃优先级高。

(3)在有可能存在输出队列争抢的交换环境中,必须提供有效的方法消除头部拥塞。

2.端口硬件队列数

通常核心路由器所支持的优先级由端口硬件队列来保证。每个队列中的优先级由队列调度算法控制。

指标之九:网络管理

网管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计账管理、性能管理、差错管理和安全管理。设备所支持的网管程度体现设备的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通常使用SNMPv2协议进行管理。网管粒度指示核心路由器管理的精细程度,如管理到端口、到网段、到IP地址、到MAC地址等粒度。管理粒度可能会影响核心路由器转发能力。

指标之十:可靠性和可用性

1.设备的冗余

冗余可以包括接口冗余、插卡冗余、电源冗余、系统板冗余、时钟板冗余、设备冗余等。冗余用于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冗余量的设计应当在设备可靠性要求与投资间折衷。 核心路由器可以通过VRRP等协议来保证核心路由器的冗余。

2.热插拔组件

由于核心路由器通常要求24小时工作,所以更换部件不应影响核心路由器工作。部件热插拔是核心路由器24小时工作的保障。

3.无故障工作时间

该指标按照统计方式指出设备无故障工作的时间。一般无法测试,可以通过主要器件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计算或者大量相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

4.内部时钟精度

拥有ATM端口做电路仿真或者POS口的核心路由器互连通常需要同步。在使用内部时钟时,其精度会影响误码率。在高速路由器技术规范中,高速核心路由器的可靠性与可靠性规定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系统应达到或超过99.999%的可用性。

② 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10万小时。

③ 故障恢复时间:系统故障恢复时间 < 30 mins。

④ 系统应具有自动保护切换功能。主备用切换时间应小于50ms。

⑤ SDH和ATM接口应具有自动保护切换功能,切换时间应小于50ms。

⑥ 要求设备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主处理器、主存储器、交换矩阵、电源、总线仲裁器和管理接口等系统主要部件应具有热备份冗余。线卡要求m+n备份并提供远端测试诊断功能。电源故障能保持连接的有效性。

⑦ 系统必须不存在单故障点。

静态VLAN的定义

转引自百度文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VLAN

静态VLAN提供基于端口的成员资格,在这里,交换机端口被分配给某些特定的VLAN。终

端用户设备根据它们所连人的物理交换机端口而成为一个VLAN中的成员。对于这些终端设备,

不需要握手联络或独特的VLAN成员关系协议;当它们连入一个端口时,会自动进行VLAN互

连。正常情况下,终端设备甚至不会注意到该VLAN的存在。交换机端口和它的VLAN完全可

以看做和用于其他任何网段,好像和其他“本地连接”的成员连在一根网线上。

由于交换机端口是通过网络管理员的人工操作而分配给VLAN的,因而将这种VLAN称为

静态VLAN。单一一台交换机上的端口也可以分配和组并到许多VLAN中。即使是连在同一台

交换机上的两台设备,如果它们分属于不同的VLAN端口,通信量也不会在它们之间传送。如

果我们想要在两个VLAN之间通信,就要利用一台第3层设备来路由分组,或使用一台第2层

设备来桥接(bridge)分组。

一般而言,端口和VLAN之间的成员资格是在交换机的硬件中处理的,这种硬件有一个专

用的应用集成电路(ASIC)。由于所有的端口映像都是在硬件级上完成,无须复杂的表项查找,

因而这种成员关系能提供性能优良的通信功能。

动态VLAN

动态VLAN是根据终端用户设备的MAC地址来定义成员资格的。当设备连人一个交换机端

口时,该交换机必须查询它的一个数据库以建立VLAN的成员资格。因此,网络管理员必须先

把用户的MAC地址分配到VLAN成员资格策略服务器(VMPS,VLAN

Membership

Policy

Server)

的数据库中的一个VLAN上。

对Cisco交换机而言,动态VLAN是用如Ciscoworks

2000或Ciscoworks

for

Switched

Internetworks(CWSI)的网络管理工具来建立和进行管理的。动态VLAN对终端用户来说具有

更大的灵活性和可移动性,但要求有更多的管理方面的开销。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骨干路由器的定义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