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工作原理是什么(白炽灯的优点与缺点)

文章目录

白炽灯工作原理是什么由本站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白炽灯的优点与缺点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白炽灯工作原理是什么

白炽灯是由发光用的金属钨丝、与外界电源相通的电极,尾部的密封部分组成。

一般将灯泡里面抽成真空或充入其它惰性气体,利用钨的熔点高的特点,将其制造成丝状,通入电流后,钨丝便发光,并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

在使用白炽灯时,注意不要去处接触灯泡,

第一,灯泡表面温度很高,容易烫着手。

第二,灯泡在工作时,钨丝在很高的温度下变软,如果晃动灯泡,容易使灯泡损坏。白炽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以提供照明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钨丝,熔点达3000多摄氏度)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摄氏度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象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故称之为白炽灯。

白炽灯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制造方便,成本低,启动快,线路简单,光源小、具有种类极多的灯罩形式,并配有轻便灯架、顶棚和墙上的安装用具和隐蔽装置、通用性大,彩色品种多、具有定向、散射、漫射等多种形式、能用于加强物体立体感、白炽灯的色光最接近于太阳光色。

缺点:不环保是最大的缺点,使用白炽灯的时候有95%的电能都耗费在了加热上,只有5%的电能才是真正转换成我们能见的光。

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试制用电流加热真空中灯丝的白炽电灯泡。1879年,美国的T.A.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率先将电光源送入家庭。

1907年,A.贾斯脱发明拉制钨丝,制成钨丝白炽灯。随后不久,美国的I.朗缪尔发明螺旋钨丝,并在玻壳内充入氮,以抑制钨丝的挥发。1915年发展到充入氩氮混合气。

191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为使灯丝和气体的接触面尽量减小,将钨丝从单螺旋发展成双螺旋,发光效率有很大提高。

1935年,法国的A.克洛德在灯泡内充入氪气、氙气,进一步提高了发光效率。1959年,美国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白炽灯的发展史是提高灯泡发光效率的历史。白炽灯生产的效率也提高得很快。

80年代,普通白炽灯高速生产线的产量已达8000只/小时,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质量控制。

白炽灯和卤钨灯相比较,卤钨灯与一般白炽灯相比光效离低,体积不大,便于光控翻,色越校高,显色性好,特别适用于电视转播照明、绘图、摄影及建筑物泛光照明等。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白炽灯工作原理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相关推荐